2012年,宋奇一脚迈入餐饮创业行列,三个月下来,输得很惨。4年之后,他不仅救活了濒临死亡的小店,还创立“遇见小面”品牌,凭借一碗重庆小面,在2015年年初杀回广州珠江新城CBD,并于12月在一周之内开出三家分店。到2016年,“遇见小面”已有10家店面,单店平均月流水40万元。 2012年,宋奇的粤式快餐店开业不到半年,店面不见起色,押进去的50万也快耗光了。一日与老乡闲聊,他转做东北饺子。 于是,粤式快餐店转换为东北纯手工水饺店。日流水从3千元、5千元一路攀升,到2013年1月,业绩zui好的一天,日流水5万元。 di一家店终于死里逃生,进入平稳运营期。他复制模式,扩充第二家水饺店。但不温不火的情况又出现了。三个月下来,店面已跌破盈亏平衡点,进入亏损状态。di一家店赚钱,第二家店亏钱,一切似乎又被打回原形。 宋奇为挽救小店,瞄上了重庆小面。为一探究竟,宋奇与妻子飞往重庆。按照事先规划的小面路线图,两人拜访了能排得上号的小面馆,挨着试吃、请教。 俩人本来想从重庆请厨师一同回广州,但此法并不可行。无奈之下,只能自学。几天后,他们回到广州,尝试还原所学。不断地测,不断地尝试、调整,请人来试吃,并根据食客反应调整小面辣度、麻度。 2014年11月,夫妻俩在原来的饺子招牌后拉一条横幅,上书“重庆小面、红烧牛肉面”(一个月后改名“遇见小面”),面馆正式营业。 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,几个月下来,日流水从一天一千块涨到七八千元,日翻台高达20多次,而夫妻两人也从后厨解放出来。 宋奇意识到,一方面市场接受小面;另一方面,流程可复制,意味着能够连锁。包裹了很久的野心又蹦出来了,他要把“遇见小面”做成连锁品牌。 此时,“遇见小面”于2014年底及2015年初分别拿到两笔天使轮投资,共计300万元,投资方为顾东生个人和青骢资本。 通过投资人引荐,宋奇引入第三方供应商,管理餐饮后勤(采购和存储),承接中央厨房。2015年4月,“遇见小面”杀进珠江新城CBD,在写字楼中盘下180平米的店面,开始踏上规模扩张之路。除了第三方供应链利器之外,团队引入第四位合伙人,筹备建立店面营运系统。 2015年12月,“遇见小面”与连锁地产(万科、凯德茂、永旺)合作,在一周之内,一口气扩充了三家直营店。店面分布在写字楼、商圈,面积100平米左右,人均消费30元,一天可服务约700个客户。
上一篇:到底什么原因?面条越来越白却没以前那种麦香味 下一篇:全国首届重庆小面职业技能大赛-重庆小面50强出炉
|